版別:版別是指各種不同的印刷方式,也即郵票采三角桌曆用的印版工藝。我國建國初期采用的是雕刻版、膠版和凸版。上世紀50年代引進凹版印刷技術後,主要采用影寫版和雕刻版來印郵票。80年代末則開始用電子制版技術。當然,其他的印刷方式也依然有少量存在。贗品郵票一日曆般用膠版工藝印刷,它不具備雕刻版印刷的質感——雕刻版印刷的郵票,摸上去表面有浮雕般的立體感。而影寫版印刷出來的郵票則具有網紋細、畫面細膩柔和、層次分明、墨色厚實的特點。膠版仿制的假郵票在放大鏡下觀察,不但不具有上述特點,還有露色、疊色等粗糙明顯的缺陷。
紙質:我國的郵票用紙是由郵政部門定點由專門廠家生產的。此種紙張的物理特性和外觀要求和一般紙張大為不同。它必須在各方面都嚴格符合郵票制作的特殊性。假郵票的紙張就沒有如此考究了,在紙質上必然會存在一些瑕疵,在光澤、硬度、細膩程度等方面和郵票用紙具有明顯差別。
背膠:郵票的背膠也是進行郵票辨偽的一個有效依據。上世紀50年代,我國的郵票以糊精膠來塗刷背膠。糊精膠的特點是膠質光亮、厚實,但發黃。上世紀60年代後,開始采用顏色發白、膠層較薄的成膠。而假郵票背膠情況就復雜了:有干脆不塗背膠的,有刷了一層半透明的白色無粘性塗料完事的,有索性塗上點普通膠水的,由於手法都比較拙劣,所有往往事與願違,“欲蓋彌彰”。
孔齒:郵票印刷廠的打孔設備具有嚴格的工藝標准,打出來的孔齒形狀規則,光潔圓滑,不易仿制。我們在分辨郵票真偽時可將疑點郵票疊放在真郵票上對比一下。當然,真郵票的孔齒也會有尺寸的誤差出現,但這種誤差是有月曆規律可循的。
票幅:測量票幅的辨偽手法大多應用於那些沒有孔齒的郵票。票幅的規格以毫米為單位,知道一套郵票的票幅就可計算出這套郵票四周該有多寬的邊沿。經驗比較豐富的郵票收藏愛好者能依靠目測識別出被剪去齒孔的假郵票。而新手則需要憑郵票目錄上的數據進行規範測量。
1。第一印像基准法
人的月曆眼睛對色彩具有一定的適應性。對於色彩輕微失真的圖像,反復觀察會減弱識別的能力。因此,在判斷是否存在色彩失真時,利用第一眼的印像來排除人眼顏色視覺的局限性是發現色彩失真的重要方法。
2。中性色基准法
生活中有許多中性色彩,如日曆黑色、白色、灰色等,它三角桌曆們是繽紛世界中顏色的零點,我們可以作為辨別色彩失真的基點。
3。膚色基准法
皮膚的顏色是人們最熟悉的色彩,凡是人物圖像,尤其是以人物肖像為主的畫面,都可以根據皮膚的顏色作為辨別色彩失真的依據。無論黃皮膚、白皮膚或黑皮膚,其膚色都有一個規律,那就是都是血色。即:黃中有紅、白裡透紅或黑中泛紅,如果圖像中人物膚色偏黃就會給人產生病態的感覺。在正常情況下,即使圖像中人物皮膚的顏色真的偏黃,在彩色校正時也要調整為血色,即黃中有紅。
在印刷操作中,對失真的辨別方法若熟練掌握,那麼在印刷的色彩上就能很好的把握,順利的達到客戶心目中完整的效果。因此,對印刷顏色的失真把握我們是不容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