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meipian.cn/ltivi9c?user_id=14191264&uuid=44a63076ed4c48fdadd0737a43276d11&idfa=B36D208B-7B95-4DE9-A9C1-348E95BA9AC4&utm_medium=meipian_ios&utm_source=singlemessage&v=4.1.1&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1
下面,我们就有请画家沈和年先生闪亮登场,大家欢迎!
在日本,我们按照日本的习惯,沈先生能不能先给大家“挨拶”一下。 说话:
1. 在文学的领域里,我最初的尝试是写诗,当时有一个流派叫“朦胧诗”,我读过几首,却始终不得其要领。无独有偶,艺术原来是可以触类旁通的,今天沈和年先生给我们带来的最新作品,恰恰与朦胧有关,是他的一组“朦胧.恍惚系列”。我们想请沈和年先生给我们谈谈他创作“朦胧,恍惚系列”的过程,以及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世界?
答:生活在繁杂、忙乱的环境里,尝试表现一种幽玄、安祥的精神世界,想寻求一个非日常的感觉。这里受到了日本"朦胧派"的启发。画中没有线就无法称"中国画"这个结论有些武断,确实至今为止,中国画主要是以线来作为造型手段的,但表现手法也在不断的进化发展,可以自由选择,主要是看你表现什么?
虚处求实,无中生有。恍惚至玄,静寂达幽。
2. 在“朦胧,恍惚系列”的作品里,我们似乎隐隐约约能感觉到,沈和年先生融会贯通,在画面的一部分熟练地使用了日本水墨画的技巧。日本水墨画原来是受中国的影响,但后来他们另辟蹊径,创造了别样的水墨画表现手法,我们很想听听沈和年先生来分析一下,中日水墨画的异同之处。
答:毫无疑问日本的水墨画文化是直接受到中国的影响,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是明治时期的绘画变革经验对中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中嶺南画派的创始人高氏兄弟、金陵画派的傅抱石都直接受到影响。
今天的中日的水墨画好比是一辆车的两个轮子,不可缺一。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互补互动的文化体。
两国不同的审美倾向是:阳刚/阴柔、哲理/情感、雄健/细微、明确/含蓄、厚重/轻快
中日水墨画必须在这共识点上展开交流才具有真正的意义。把握住这些特点才能避免只见树不见林的局限,才能少受其他因素干扰。
3. 看沈先生的作品,迎面而来的不是他技法的功力或者笔墨的纯熟,优秀的作品是不会刻意将技术显现出来的,画家的炉火纯青,深深地隐藏在他所有的笔划里,可以说,沈和年先生是一个让你忘掉他笔墨技巧的艺术家。古人说,有法而又无法,这是一种艺术的境界,我们来听听沈先生的见解。
答:一般形容好作品就是"气韻生动",技术是隐是显都可以。技术是表现的手段,关键是要表现什么。能得鱼忘筌、更可以得意忘形。
4.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其实绘画也是如此,叫做“画如其人”,一般情况下,技巧性的东西,经过一定时间的磨练,是可以达到一定的程度的,熟能生巧,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但是,人的精神气质的形成,绝对是不能够轻而易举,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到。我们想请沈先生来谈谈,人的气质如何作用于作品,而作品又是如何显示人的气质?
答:作品的品格、趣味确实是画家内心追求的自然流露,所以作品除好坏之外,更有高低、雅俗之分。这是超越于技术本身的气息。
5. 几十年来,沈先生一直致力于水墨画的普及和教育,他对学生是严格的,因为严格,他的学生每年有增无减,颇得好评。其实他的学生中有不少,原本就是日本水墨画的老师。因为面对的是日本的学生,因为身处日本这样一个高度成熟和文明的环境里,沈和年先生觉得自己也在教学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营养,他的灵魂感到从未有过的饱满与自由。这方面沈先生有许多的心得,将与大家分享。
答:开教室原来是一个谋生手段,想要教好也要化不少精力。如光为了谋生化这些精力是否值得?但看到学生的勤奋努力又连想起自己学画时老师的热心指导的情景,自己的想法变了,从而通过教学首先是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了一次较全面的总结。了解了对方缺什么,才能对诊下药给补什么,这也是为我顺利完成不少美术出版社水墨画技法书的约稿打下了基础。
半个世纪以上在日本的美术大学里缺欠的水墨画教育我们再搞普及提高,这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传播。
下面,我们和沈先生一起来欣赏,他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三幅作品。
1,「晚钟」
説明:我很喜欢古都奈良,仿佛是一片净土。这幅"晚钟"点缀了一群被梵钟惊飞的斑鸠,意在通过对比显示宁静。
2,「春麗」
説明:30年前的春天第一次来日本看到的桜花,完全不同于传统绘画中的桜花,真美!想试着画一直到画出这感觉其实化了十多年。
3,"篝火"
説明:「篝火」也是我画的"抉桑所见"系列中的一幅,是日本传统捕渔的一个埸景,我在取舍、强调及构图上下了些功夫。将于8月10日~19日在国立新美术館展出。
6. 我们知道,作品,是艺术家心灵创造的结晶,我们也知道,作品一旦完成,会发现一些不足的地方,而这不足又是不能修改的,于是,艺术往往会成为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幅“塔影”,好评如潮,我也很喜欢,但我还是想听听沈先生的自我解释,这幅作品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或者遗憾的笔墨?
答:这幅作品只是表达了画的当时的感受,利用了水和墨的冲撞形成的水晕效果还算满意。其实我认为画不必求十全十美,画中有时有似是而非的东西不一定是不好,有时候全到位了,味道却没了。
只要掌握分寸,才能洽到好处。
7. 那天在我的家里,沈先生不知为什么,突然说起医生和患者的关系,他说,去医院一个医生如果尽说你是好的,这样的医生对你帮助不大。我们想听到的是哪里有病,然后对症下药。在艺术家之间也应该这样,说好的很容易,但要指出哪里不好,那就难上加难了。
答:说话这是比喻来求学的学生,在日本一般以鼓励为主,让对方高兴。而我却是实事求是地指出不足之处,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该如何解决。当然好的地方也明确肯定。时间一长,既使手上功夫还跟不上,但起码眼界就不一样了。至少他自己知道要往哪里使劲。
8. 我的同辈的艺术家们呵,我们已经青春不再,我们正在步入中年或老年,回首在日本走过的艺术道路,我们难道不应该反思,反省一下吗?我们难道不应该对自己的艺术实践,做一个理论上的总结吗?我们的艺术家之间,是不是应该有一种健康的,充满感情的文艺批评的氛围呢。
答:技术层面或针对某幅作品比较好说,而在艺术创作上只有自己最清楚,别人不容易搔到痒处。艺术道路上的提高与追求主要靠艺术家本人的悟性。
9. 艺无止境,沈和年先生正是这样,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地更新自己,寻找自己,我们通过他的作品,他的笔墨,进入的是:他那祥和静谧的精神世界。
答:真是艺无止境,它如同人生的修行。感谢在修行的道路上与我相遇的老师、朋友及学生们,因为有你,我才有今天。今天我只是抛砖引玉,请各位多多指教!东宝群內藏龙卧虎、高手如林,期待!再次谢谢大家!
好了,今天的鉴赏会到这里正式结束了,访谈不能说很成功,但通过这样的互动,我们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那就是: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也不是远不可及的,她,就在我们的身边。
让我们一起分享,一起陶冶,让我们的心变的更加年轻。谢谢大家,我是李永亮,谢谢沈和年先生!
在日本,我们按照日本的习惯,沈先生能不能先给大家“挨拶”一下。 说话:
1. 在文学的领域里,我最初的尝试是写诗,当时有一个流派叫“朦胧诗”,我读过几首,却始终不得其要领。无独有偶,艺术原来是可以触类旁通的,今天沈和年先生给我们带来的最新作品,恰恰与朦胧有关,是他的一组“朦胧.恍惚系列”。我们想请沈和年先生给我们谈谈他创作“朦胧,恍惚系列”的过程,以及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世界?
答:生活在繁杂、忙乱的环境里,尝试表现一种幽玄、安祥的精神世界,想寻求一个非日常的感觉。这里受到了日本"朦胧派"的启发。画中没有线就无法称"中国画"这个结论有些武断,确实至今为止,中国画主要是以线来作为造型手段的,但表现手法也在不断的进化发展,可以自由选择,主要是看你表现什么?
虚处求实,无中生有。恍惚至玄,静寂达幽。
2. 在“朦胧,恍惚系列”的作品里,我们似乎隐隐约约能感觉到,沈和年先生融会贯通,在画面的一部分熟练地使用了日本水墨画的技巧。日本水墨画原来是受中国的影响,但后来他们另辟蹊径,创造了别样的水墨画表现手法,我们很想听听沈和年先生来分析一下,中日水墨画的异同之处。
答:毫无疑问日本的水墨画文化是直接受到中国的影响,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是明治时期的绘画变革经验对中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中嶺南画派的创始人高氏兄弟、金陵画派的傅抱石都直接受到影响。
今天的中日的水墨画好比是一辆车的两个轮子,不可缺一。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互补互动的文化体。
两国不同的审美倾向是:阳刚/阴柔、哲理/情感、雄健/细微、明确/含蓄、厚重/轻快
中日水墨画必须在这共识点上展开交流才具有真正的意义。把握住这些特点才能避免只见树不见林的局限,才能少受其他因素干扰。
3. 看沈先生的作品,迎面而来的不是他技法的功力或者笔墨的纯熟,优秀的作品是不会刻意将技术显现出来的,画家的炉火纯青,深深地隐藏在他所有的笔划里,可以说,沈和年先生是一个让你忘掉他笔墨技巧的艺术家。古人说,有法而又无法,这是一种艺术的境界,我们来听听沈先生的见解。
答:一般形容好作品就是"气韻生动",技术是隐是显都可以。技术是表现的手段,关键是要表现什么。能得鱼忘筌、更可以得意忘形。
4.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其实绘画也是如此,叫做“画如其人”,一般情况下,技巧性的东西,经过一定时间的磨练,是可以达到一定的程度的,熟能生巧,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但是,人的精神气质的形成,绝对是不能够轻而易举,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到。我们想请沈先生来谈谈,人的气质如何作用于作品,而作品又是如何显示人的气质?
答:作品的品格、趣味确实是画家内心追求的自然流露,所以作品除好坏之外,更有高低、雅俗之分。这是超越于技术本身的气息。
5. 几十年来,沈先生一直致力于水墨画的普及和教育,他对学生是严格的,因为严格,他的学生每年有增无减,颇得好评。其实他的学生中有不少,原本就是日本水墨画的老师。因为面对的是日本的学生,因为身处日本这样一个高度成熟和文明的环境里,沈和年先生觉得自己也在教学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营养,他的灵魂感到从未有过的饱满与自由。这方面沈先生有许多的心得,将与大家分享。
答:开教室原来是一个谋生手段,想要教好也要化不少精力。如光为了谋生化这些精力是否值得?但看到学生的勤奋努力又连想起自己学画时老师的热心指导的情景,自己的想法变了,从而通过教学首先是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了一次较全面的总结。了解了对方缺什么,才能对诊下药给补什么,这也是为我顺利完成不少美术出版社水墨画技法书的约稿打下了基础。
半个世纪以上在日本的美术大学里缺欠的水墨画教育我们再搞普及提高,这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传播。
下面,我们和沈先生一起来欣赏,他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三幅作品。
1,「晚钟」
説明:我很喜欢古都奈良,仿佛是一片净土。这幅"晚钟"点缀了一群被梵钟惊飞的斑鸠,意在通过对比显示宁静。
2,「春麗」
説明:30年前的春天第一次来日本看到的桜花,完全不同于传统绘画中的桜花,真美!想试着画一直到画出这感觉其实化了十多年。
3,"篝火"
説明:「篝火」也是我画的"抉桑所见"系列中的一幅,是日本传统捕渔的一个埸景,我在取舍、强调及构图上下了些功夫。将于8月10日~19日在国立新美术館展出。
6. 我们知道,作品,是艺术家心灵创造的结晶,我们也知道,作品一旦完成,会发现一些不足的地方,而这不足又是不能修改的,于是,艺术往往会成为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幅“塔影”,好评如潮,我也很喜欢,但我还是想听听沈先生的自我解释,这幅作品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或者遗憾的笔墨?
答:这幅作品只是表达了画的当时的感受,利用了水和墨的冲撞形成的水晕效果还算满意。其实我认为画不必求十全十美,画中有时有似是而非的东西不一定是不好,有时候全到位了,味道却没了。
只要掌握分寸,才能洽到好处。
7. 那天在我的家里,沈先生不知为什么,突然说起医生和患者的关系,他说,去医院一个医生如果尽说你是好的,这样的医生对你帮助不大。我们想听到的是哪里有病,然后对症下药。在艺术家之间也应该这样,说好的很容易,但要指出哪里不好,那就难上加难了。
答:说话这是比喻来求学的学生,在日本一般以鼓励为主,让对方高兴。而我却是实事求是地指出不足之处,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该如何解决。当然好的地方也明确肯定。时间一长,既使手上功夫还跟不上,但起码眼界就不一样了。至少他自己知道要往哪里使劲。
8. 我的同辈的艺术家们呵,我们已经青春不再,我们正在步入中年或老年,回首在日本走过的艺术道路,我们难道不应该反思,反省一下吗?我们难道不应该对自己的艺术实践,做一个理论上的总结吗?我们的艺术家之间,是不是应该有一种健康的,充满感情的文艺批评的氛围呢。
答:技术层面或针对某幅作品比较好说,而在艺术创作上只有自己最清楚,别人不容易搔到痒处。艺术道路上的提高与追求主要靠艺术家本人的悟性。
9. 艺无止境,沈和年先生正是这样,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地更新自己,寻找自己,我们通过他的作品,他的笔墨,进入的是:他那祥和静谧的精神世界。
答:真是艺无止境,它如同人生的修行。感谢在修行的道路上与我相遇的老师、朋友及学生们,因为有你,我才有今天。今天我只是抛砖引玉,请各位多多指教!东宝群內藏龙卧虎、高手如林,期待!再次谢谢大家!
好了,今天的鉴赏会到这里正式结束了,访谈不能说很成功,但通过这样的互动,我们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那就是: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也不是远不可及的,她,就在我们的身边。
让我们一起分享,一起陶冶,让我们的心变的更加年轻。谢谢大家,我是李永亮,谢谢沈和年先生!
第一次从宏观角度比较西洋绘画与东洋(主要是水墨画)绘画的相异特点,简述了中国水墨画的演变、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次将焦距拉近,通过浅谈日本水墨画的发展演变来看中日两国的美学文化。
1 日本水墨画的兴起:
最早日本的水墨画主要受禅僧牧溪的影响,鎌倉時代从中国流入日本的水墨画作品不少。
在日本先后出现了雪舟、長谷川等伯、与謝野蕪村、曾我萧白、伊藤若冲等人物。
2 变革时期日本水墨画的魅力:
明治以后,涌现了一批以竹内栖鳳、横山大观等为首的杰出画家。
1 )注重写生、视觉感受的表现对当时的不少中国画家尤其是对岭南画派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
2 )在柔和、朦胧、单纯中表现幽玄(侘び寂び)的美学。
3 )以装饰性的平面展开体现东方的简约之美。
3 中国水墨画的主张:
1 )笔墨至上主义强调笔墨的人格化。
潘天寿主张强其骨、齐白石流露朴拙天真、黄宾虹追求浑厚华滋。
2 )与其相反吴冠中提出笔墨等于零,主张表现自我感受。
中日的水墨画好比是一辆车的两个轮子,不可缺一。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互补互动的文化体。两国不同的审美倾向是:
阳刚/阴柔、哲理/情感、雄健/细微、明确/含蓄、厚重/轻快
中日水墨画的交流不能各自都光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对方、必须在这共识点上展开交流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同样欣赏作品要把握住整体特点才能避免只见树不见林的局限,才能少受其他因素干扰。
charlene_matsukawa@ezweb.ne.jp
1 日本水墨画的兴起:
最早日本的水墨画主要受禅僧牧溪的影响,鎌倉時代从中国流入日本的水墨画作品不少。
在日本先后出现了雪舟、長谷川等伯、与謝野蕪村、曾我萧白、伊藤若冲等人物。
2 变革时期日本水墨画的魅力:
明治以后,涌现了一批以竹内栖鳳、横山大观等为首的杰出画家。
1 )注重写生、视觉感受的表现对当时的不少中国画家尤其是对岭南画派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
2 )在柔和、朦胧、单纯中表现幽玄(侘び寂び)的美学。
3 )以装饰性的平面展开体现东方的简约之美。
3 中国水墨画的主张:
1 )笔墨至上主义强调笔墨的人格化。
潘天寿主张强其骨、齐白石流露朴拙天真、黄宾虹追求浑厚华滋。
2 )与其相反吴冠中提出笔墨等于零,主张表现自我感受。
中日的水墨画好比是一辆车的两个轮子,不可缺一。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互补互动的文化体。两国不同的审美倾向是:
阳刚/阴柔、哲理/情感、雄健/细微、明确/含蓄、厚重/轻快
中日水墨画的交流不能各自都光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对方、必须在这共识点上展开交流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同样欣赏作品要把握住整体特点才能避免只见树不见林的局限,才能少受其他因素干扰。
charlene_matsukawa@ezweb.ne.jp
本日、上野公園内の旦妃楼にて全日本水墨作家連の会合が開催されました。作家連の規約や活動などについて話し合われ、実りのある会合となりました。
写真は左奥から手前に藤﨑千雲先生、塩澤玉聖先生、伊藤昌先生、右奥から手前に沈和年先生、山田大作先生、松井陽水先生。
日本水墨作家連に関する情報:@suiboku.sakkaren
写真は左奥から手前に藤﨑千雲先生、塩澤玉聖先生、伊藤昌先生、右奥から手前に沈和年先生、山田大作先生、松井陽水先生。
日本水墨作家連に関する情報:@suiboku.sakka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