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亞裔認為,“平權法案”已違悖初衷,走向種族“逆向歧視”的方向。
留學根據種族將人們分割成不同的社會階層從而加以區別對待的行為,就是種族歧視。50多年前,美國在大學、醫院、軍隊、就業招生與招工等方面就開始實施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其初衷是以保障少數族裔在就業和升學方面的合理權利。近20年來移民到美國的亞洲人高學曆、有才能的比例增多,他們對下一代的教育非常嚴格,藤校也成了新一代亞裔移民追求的夢想之一。
亞裔學生在成績方面比其他族裔普遍高出一大截。可是在錄取方面,許多學校堅守“平權法案”,考慮種族比例,亞裔學生的錄取分數線比非裔和拉丁裔高了上百分,導致較優秀的亞裔學生落榜,反觀其他族裔學生卻低分錄取。這令許多亞裔家庭面臨子女報考大學時深感“平權法案有失公平”。麗娜的母親是華裔,父親是墨西哥裔,她在填寫各種表格時都是填自己是墨西哥裔,因為家長告訴她墨西哥裔的學生在被大學錄取時比華裔勝算更大。
中文學校的謝老師認為,高等教育不同於基礎教育。基礎教育是普及的,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機會。而高等教育則是擇優的。任何族裔的人都可以報考大學,這是享有平等的機會,但高校不應因學生種族而區別對待,否則就走向“逆向歧視”的道路了。事實上在美國即便是基礎教育也並非絕對平等,好學區的老師並不會去差學區的城市支教;孩子們是憑地段入學的,看似是享有了平等的受教育權利,但教育質量卻不盡相同的。凡是好學區的地段,房價都比別的地方要貴。許多亞裔家庭趨之若鶩,為了孩子拼上全副身家也要在好學區定居。如貝爾維尤市的5所高中就有4所在華盛頓州公立高中名列前茅,吸引了許多亞裔家庭,該市亞裔人口比例高達28%,居全州之首。
有的亞裔家長則對此做了深刻的檢討。他們認為亞裔只關心自己的生活,對政治、社交活動、捐贈和義工活動不夠關心。要想改變現狀,就要大家團結起來,多為社會做些有影響力的活動。蔡阿姨認為,大學錄取考慮族裔比例、學術成績和特長等因素,可以使大學生源更加多樣化,讓各族裔的學生都能有機會體驗各大學的生活。她的幾個孩子都上了大學,她深知入大學並不意味著能順利畢業。許多大學實施淘汰制度,學生壓力也很大,有的學生即使被錄取也會因功課跟不上而痛苦。蔡阿姨的孫女博學多才,興趣廣泛,輕輕松松地考上了哈佛大學,並無人們眼中的“亞裔人只會讀書”的刻板印象。蔡阿姨覺得,或許“平權法案”能引導亞裔家庭豐富孩子的生活,改變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