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後澆帶應設置在對結構受力影響較小部位,一般應從梁、板的1/3跨部位通過或從縱橫相交部位或門洞口的連梁處通過。後澆帶間距不宜超過30m。
(2)後澆帶寬度為700mm~1000mm,板和牆鋼筋搭接長度應不低於45d,且同一截面受力筋搭接不超過50%。梁、板主筋不宜斷開,制震阻尼器使其保持一定聯系性。
(3)後澆帶澆築時間不宜過早,以能將混凝土總降溫及收縮變形完成一半以上時間為佳。從目前混凝土的收縮量來看,估計3~6月方能取得明顯效果,最短不少於45天。後澆帶澆築時間應在主體封頂以後,隔震工程方可有效地釋放沉降的應力。
(4)後澆帶中垃圾應清理幹淨,接縫應密實,新老混凝土界面用1:1水泥砂漿接漿。後澆帶混凝土強度等級比原混凝土強度等級提高一級,且采用微膨脹混凝土,以防止新老混凝土界面產生裂縫。
(5)後澆帶混凝土接縫宜設置企口縫,混凝土澆築溫度盡量與原老混凝土澆築時溫度一致。
(6)施工後澆帶的施工應認真領會設計意圖,制定施工方案,杜絕在後澆處出現混凝土不密實、不按圖紙要求留企口縫,以及施工中鋼筋被踩彎等現象。同時更要杜絕在未澆注混凝土前就將部分模板,支柱拆除而導致梁板形成懸臂,造成變形。
※コメント投稿者のブログIDはブログ作成者のみに通知されま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