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 2 南洋夢:馬六甲華人印象 (下)1/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_yGcgmCkq8&list=PL9F907754CFBFCB24&index=61
華人也得以在異鄉的土地做出偉大的成就。
全世界第一位華人記者 梁發
有誰能想到全世界第一個華人記者,第一份華大報紙,第一個華人讀的英文學校都誕生在椰風焦雨的馬六甲。
記者:這是您寫的吧。
何國榮:是我寫的。
記者:這本書也是您編的。
何國榮:編的。
記者:為甚麽編這本書?
何國榮:那個時,剛好是(永春會館) 200 周年,我是出版主任,這個也是我寫的嘛,對聯啊,這些都是。
記者:馬六甲的歷史都在裡面了?
何國榮:都在裡面了。可以說這本書一共有 500 多頁,裡面可以說完全是歷史性的資料。所以假如看了這本書,那你就等於了解了大半馬六甲的歷史。
記者:我看您作為永春人,您特別驕傲啊。
何國榮:不敢這麼說了,馬拉西亞能夠這麼繁榮,華人的功勞最大。這個是不可否認的史實。沒有華人的開拓,沒有華人的辛勤耕耘,就沒有今天的馬拉西亞這麼繁榮。新加坡的華人能夠有今日的繁榮,能夠有今日的成就,也應該要感謝馬六甲的華人。因為早期到新加坡去發展的都是馬六甲的華人。
離馬六甲河口最近的第一座橋,為 140 年前當地華人陳金聲所捐造,人稱 “金聲橋” 。走過這座橋便有如盤式分布的多條老街,荷蘭街、雞場街、豆腐街、打金街、打鐵街等等。街邊每一棟房子都在百年以上,它們錯落有致帶著來自古老國度的規和矩、文化與形貌,如同一首連綿的古曲,靜靜傾訴著一代又一代華人的故事。
馬拉西亞星洲日報高級記者 碧清:
這條街叫雞場街,聽說以前這邊有鬥雞場,所以叫雞場街。這條街和荷蘭街是平行的。荷蘭街的後面是海,然後再另外一邊的後面就是雞場街。那些有錢人的住家在荷蘭街,雞場街就是他們的商業街,所以他們住在荷蘭街,在雞場街做生意還有就是除了做生意之外就是社區服務,所以我小時候這條街也叫會館街。
碧青的父母早年從廣東大埔飄洋過海來到馬六甲。在雞場街的這棟房子裡生下了她,幾年前由於母親去世,父親又病重,他們搬出了這棟房子。可碧清還是會經常來看看。
碧清:老版娘,你好! 我想到樓上看一下。
: 好好好,還有,我這邊還有封信。
碧清:好,我父親的,還有信。還有信,謝謝啊。
: 嗨,碧珍。
碧清:老版娘!
: 碧清啊,碧清啊!
碧清:不好意思。
: 啊,啊清啊。
碧清:你好嗎? 在休息啊。打擾您休息,不好意思。
他們一直都在我們樓下,我們雞場街的店子的生活形態就是樓上是住家,樓下是做生意的。我們叫店屋,所以我們當初,我們住家就在樓上,他們在樓下,所以我們一直都是鄰居,從小我會從屋頂上爬下去,鑽洞,進他們樓上,他們也撘了一個閣樓,我們就躲在裡面玩耍,就會鑽屋頂,等一下你去看一下屋頂,其實蠻可怕的。我懷疑我現在敢不敢上去。
記者: 那你走了以後他們就住上來了?
碧清:也不是,我們一直租著。因為我父母還在,一直到我母親 5 年前去世,我父親身體也不太好,就開始住進醫院。我們還一直租著,因為我妹妹說,希望有一天我父親可以回來,所以他東西會還在。
這一片屋頂,跟我小時候看的屋頂已經有很大的不同。比較現代化了,比較封閉了。只有那個塔。我現在 45 歲了,還跟 45 年前一樣我很高興看回那個塔,它還在那邊。我父親是第一代從中國來的。他的家鄉在汕頭,坐船來到這裡。是不是那種飄洋過海的印子還在我們身上。不過我想,現在應該是到了落地生根的階段,大家都比較安定了。也許因為這樣子經過了 19 年離開馬六甲,我又回來了。我希望我的孩子不需要離開。
20 歲那年,碧清離開馬六甲到吉隆坡去工作,輾轉了近 20 年後,她又回到了馬六甲。也許是因為做記者的緣故,碧清對馬六甲的歷史、文化、街道甚至美食都達到了耳熟能詳,如痴如醉的地步。
碧清:中國對我來說應該是血緣的、文化的故鄉。真正的故鄉,今天對我來說尤其對我的孩子來說,除了馬六甲,沒有其它地方。我們在這裡落地生根長大。我們是華人,然後我們華人的文化傳統我保持得很好。我會覺得有了這些,我才得以安身立命,我們都還能很清楚地知道我是誰,我要怎麼做,我想的是甚麽。
※コメント投稿者のブログIDはブログ作成者のみに通知されま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