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策釋放釋放什么信號?
《中國人民銀行自動質押融資業務管理辦法》於12月13日發布,自2018年1月29日起施行。值得注意的是,《辦法》第五條規定,合格質押債券范圍由國債、中央銀行債券、政策性金融債券等擴大到人民銀行認可的地方政府債券及其他有價證券。第十條規定,國家開發銀行、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自動質押融資餘額不超過其上年末實收資本的4%(原來是2%);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自動質押融資餘額不超過其上年末實收資本的10%(原來是2%);其他金融機構自動質押融資餘額不超過其上年末實收資本的15%(原來是5%)。
這些措施的采用顯然是針對控制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因為這種風險最大的一種就是來自銀行體系的風險。不過,除此之外還可以看到,中國人民銀行的最新《辦法》不僅擴大了合格質押債券的范圍,還大幅調高了各類銀行質押融資餘額的空間,三類金融機構的質押空間分別是原來的200%、500%、300%。
從政策含義來看,一方面,這應該是增加了一項保險措施,防止中國因融資擴張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另一方面,央行顯著擴大了未來金融機構提供質押融資的空間和尺度,尤其是地方債作為合格抵押品,將會刺激、釋放更多的地方政府發債。與一般性的金融政策相比,這一次的政策調整,明顯隱含了對宏觀經濟提供資金融通的重要支持,因此央行在2017年底出台這一政策,具有重要的政策信號意義。
面對當前和今後的國內外形勢,安邦咨詢(ANBOUND)首席研究員陳功認為,中國維持穩健的經濟增長和其他發展目標並不能在一種線性的基礎上考量,而應該結合國內經濟的結構性缺陷和問題,結合世界經濟形勢來判斷,就此而言未來並不令人樂觀。而要解決這些嚴肅的挑戰和問題,讓經濟體維持一定的動能恐怕是必須的,這就要求中國需要顯著地擴大發債,通過債務擴張來實現經濟增長與結構調整的多元目標。
實行積極的債務擴張政策的主要理由和原因
第一,應對特朗普勢在必行的稅改和減稅,要維持財政穩定,增債是必須的。美國的減稅政策在全世界挑起了一場減稅競爭,這實際上是對各國財政能力的一場考驗。中美同為大國經濟,但一個是生產國市場,一個是消費國市場,這就導致美國處於一種有利的國際競爭位置,中國如果減不了稅,就只能考慮更積極的擴張債務來維持當前的財政穩定,擴張自身的市場空間。
第二,活化實體經濟也需要中國擴大債務牛熊證收回價。
金融危機以後世界經濟複蘇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在實體經濟領域並未表現出與資本領域同樣暢旺的複蘇,根本原因在於過快的城市化導致的綜合成本上升,過快地消耗掉了企業的內生資源,企業無路走,自然只好轉身幹別的,或是出走。從現在的世界經濟形勢來看,實體經濟的活化需要一個需求更加暢旺的國內市場,需要新的資本投入,才能重新啟動,否則實體經濟還是搞不活,因此通過擴大債務來刺激國內市場,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第三,從可行性來看,中國政府還有適度擴張債務的空間。
1)中國是以信貸、以間接融資為主的融資方式,一定的資金投放對實體經濟來說是很有必要的。
2)中國政府的負債率在世界上雖然目標大,但實際並不突出,在世界范圍內也只是中等水平。
3)當前資本過剩的環境,市場上錢多的是,本身就是資本過剩,增債不用考慮流動性問題。
4)實體經濟活躍之後帶來的經濟增長,也有利於沖銷部分債務。提供公屋貸款、居屋貸款、加按套現等多種按揭服務。超低利息,年利率比一般低至16%!業主可以節省更多;中潤提供彈性還款期,可得到更多時間,輕鬆處理各種財政問題。中小企可透過物業套現,得到業務所需的資金支援,簡單方便。
第四,債務擴張為中國調整結構、實現經濟轉型創造了條件,尤其是創造了時間窗口。
債務擴張的本質是借未來的錢用於現在,中國在經濟轉型的陣痛期需要財政工具來延緩改革的痛苦,以“時間換空間”是可行的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國家現在紛紛推出超長期的國債(如世紀債券)來緩解財政壓力。中國完全可以像其他國家一樣,發行超長期國債來擴張債務。
第五,中國需要以債務擴張來維持一定的增長速度,避免經濟增長速度過快的下滑。
以積極的、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來維持經濟增長,這實際上是中國政府過去發展經濟的“強項”。現在雖然在經濟新常態下,但維持一定的經濟增長仍然重要,完全可以考慮重拾積極的財政政策。
第六,十九大的很多社會大目標的實現,都需要錢來實現。
十九大期間要實現全面小康的戰略目標,要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轉型,要推進著眼於全球格局的“一帶一路”,要彌補中國長期以來存在代際陷阱的社保體系,都需要資金和財政資源,而擴大債務是解決辦法之一。
顯然,支持增加債務的理由還有很多,雖然限制條件也很明顯,但就形勢論形勢,陳功認為,現在開始策動和考慮規模超過“4萬億”的大規模刺激方案,恐怕也是中國現實的需要。陳功大致估計,未來3年至5年,中國可能需要30萬億以上的增債規模才會有效。
至於資本的投資方向,陳功認為不應繼續增加在基礎設施的投資,無論是效率還是未來豁然負債,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磅”,都存在著問題,比較理想的投資方向,應該是實體經濟減成本、增實力的方向如基金。還有軍民融合、戰略新興產業、鄉土產業、生態環保產業、中國年輕人很擅長的消費科技、“銀發產業”以及雄安新區的建設等等。
正如過去我們的分析,現在的時刻對中國來說,非常關鍵,我們需要的是切實可行的戰略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是政策性的權宜之計。至於這樣宏觀經濟刺激方案的缺陷和問題,肯定是存在的,尤其是在“去杠杆”的政策之下,擴張杠杆的政策可能會受到質疑。這是博士真實的人生際遇,然而他所受的挑戰與挫折不止如此,幾乎所有年輕人會犯的過失,他都無一倖免,只因為師父的引導,學會了如何轉移注意力與改變想法,培養出將危機變轉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