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近十幢東山小洋樓悄然被拆(1)
----地處広州新河浦歷史文化保護區,毗鄰“中共三大”遺址,要建成面積達27908平方米的12層商住樓宇
(From: 南方都市報 作者:李曉瑛 沙龍(實習生) 攝影:李向新 李曉瑛)清水紅磚、羅馬廊柱、獨門庭院……連片的小別墅洋樓,広州哪里還有?許多人都知道,答案在靜謐的広州東山口新河浦歷史文化保護區內。然而記者獲悉,保護區內毗鄰“中共三大”遺址的近10棟小洋樓或可能永遠消失。
根據穗房拆字【2007】10號文的公告,龜崗大馬路江嶺下街東側地塊,包括光東前街、江嶺東、瓦窯舊前街的近10棟小洋樓將全部拆遷。據瞭解,該地塊將作房爲地産開發用途,建成面積達27908平方米的12層商住樓宇。
1、歴史:曾經富商政要聚居地
古樹影斑駁,鳥鳴路更幽。正午時分,漫步新河浦一帶,洋樓顯古,厚重的紅磚顯示出昔日的輝煌。只不過,當走到省文物保護單位“中共三大”會址附近時,面前“轟隆隆”被拆至一半的洋樓,確實讓人無比揪心。
據瞭解,在民國時期,広州新河浦地區是華僑、富商和政要的聚居地,幾乎每一座別墅都留存有一個望族或政要名人的故事。広州東山的小別墅俗稱爲“東山洋樓”,尤以新河浦地區爲主要地段成片集中分佈,建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居住功能爲主體。
2、慶倖:被列入保護 不得隨意拆建
西暦2000年6月,這一區域被広州列入首批“歷史文化保護區”,通過編制保護規劃進行重點保護。到了西暦2006年2月,広州市人民政府正式頒佈了關於實施《新河浦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的通告。此保護區東起達道路,南臨東華東路、新河浦湧和東湖公園,西至均益路,北接廟前西街、廟前直街、寺貝通津和広州鐵路局用地,共62.9公頃。
按照規定,保護區的規劃要求其核心保護區原則上不批准新的建設專案,也不能擅自對受保護歷史建築和其環境外觀進行局部、整體拆除和改變,不能隨意改變建築現狀,損壞部分的整修應嚴格依據原址原樣修復。
3、曲折:一紙公文 還是要拆
有了“保護罩”,市民是否就不必再爲這些“東山洋樓”的保護而擔心呢?西暦2005年12月,広州規劃局發穗規建證【2005】2214號文,批准広州傑星實業有限公司在此核心風景區“中共三大”會址旁一地塊建設商業住宅樓。按規劃,該商業住宅樓總建築面積爲27908平方米,包括地上9層和地下3層。
西暦2007年,広州市國土房管局發穗房拆字【2007】10號文,公告越秀區龜崗大馬路江嶺下街東側地段,包括光東前街10號、8號、4號之一、之二、4號、2號,江嶺東4號、瓦窯舊前街12號、10號,將由傑星實業有限公司予以拆遷。拆遷期限至西暦2009年7月2日。
4、反對:破壞“中共三大”會址風貌
據這一帶被拆遷居民反映,公告貼出後,拆遷公司不斷上門談判,因條件未談妥,一直未見真正開拆。“兩年了,我們都以爲不需要搬。”但是從7月起,拆遷大錘落下。光東前街的幾座小洋房首先消失,之後輪到江嶺東……
現在,“中共三大”會址西南面已拆成大片空地,只剩下瓦窯舊前街10號、12號等幾座洋房孤零零立在工地中間。“很難看!如果這片地再建10多層高的商住房,就完全破壞了‘中共三大’會址的風貌,”會址紀念館主任表示。
5、小洋樓近況大事記
A. 西暦2000.6
擁有“中共三大”會址及大片小洋樓的東山新河浦地區,被広州列入首批“歷史文化保護區”,400多幢小洋樓被列入保護範疇。
B. 西暦2005.12
広州市規劃局發穗規建證【2005】2214號文,批准広州傑星實業有限公司在此核心風景區“中共三大”會址旁一地塊建設商業住宅樓。
C. 西暦2006.2
広州市人民政府正式頒佈了關於實施《新河浦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的通告。此保護區東起達道路,南臨東華東路、新河浦湧和東湖公園,西至均益路,北接廟前西街、廟前直街、寺貝通津和広州鐵路局用地,共62.9公頃。
D. 西暦2007
広州市國土房管局發穗房拆字【2007】10號文,公告越秀區龜崗大馬路江嶺下街東側地段,包括光東前街10號等近10幢小洋樓由傑星實業有限公司予以拆遷。拆遷期限至西暦2009年7月2日。
E. 西暦2008.10
広州報送的“新河浦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專案”榮獲世界大都市獎第二名。
6、部門說法: 市國土房管局:該處拆遷符合正規程式
広州市國土房管局相關負責人昨日表示,該處拆遷許可證是由広州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公室核發的,符合正規程式。至於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情況,該部門沒有回應。
7、拆遷個案
A、攝影師劉先生(光東前街4號之一業主,2007年購下該房): 闊別老屋一年 再見已是平地
“我的房子怎麽不見了?”昨日中午,劉先生驅車前往光東前街,卻被面前零落的景象嚇了一跳。西暦2007年初,他在這裏購置了一套2層高、約50平方米的小別墅。本打算暫時空置待日後裝修,結果昨日再返,小別墅已拆成平地。
據劉先生介紹,該小別墅建於上世紀60年代。“當時覺得東山的花園小洋房很有特色,可以住也可以作爲工作室。”於是他花錢購下,準備以“修舊如舊”的方式,翻新裝修這座小房子。
然而由於工作繁忙,劉先生很少到東山來“探望”這座別墅,“已經一年多沒見過這房子了”。近日,他聽聞這一帶正在拆遷,打算前往商議補償一事。“心疼啊!整座房子都不見了,”望著空蕩蕩的工地,劉先生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広州市傑星實業有限公司拆遷辦負責人回應,此房子一直找不到業主,“拆遷公示已在該房子門前貼了近一年,卻沒有回音”。目前,該房子因産權不明,已由國土房管局代管。“我們是辦齊所有手續才動拆的,”拆遷辦負責人說。
B、老居民譚先生(瓦窯舊前街10號業主,在該洋樓裏住了一輩子): 補償尚未談妥 屋旁被堆垃圾
有70年了,譚先生一家7口在瓦窯舊前街住得安樂。祖輩留下來的小洋房,讓他們享盡別人豔羨的目光。不過,兩年前的一張拆遷公告,打亂了譚先生一家其樂融融的生活。和發展商談判已經筋疲力盡,從上個月開始,7個裝滿市場死雞鴨的垃圾桶被設置在他們家門旁。
“都不知道是倒了什麽黴!”譚先生拿著房屋的各種資料,皺起眉頭。他住的小洋房始建於上世紀30年代,擁有雕花的門樓,精致而搶眼。然而,這座兩層高,面積約128平方米的房子也被列入拆遷範圍。
譚先生和開發商足足談判了兩年,“我要求回遷,或者給我16,000元/平方米的補償”,一直沒有談妥。上個月,緊挨著他們家旁的工地上突然多了7個垃圾桶。“裝滿市場裏的雞毛鴨血,熏得我們連覺都睡不著”。
譚先生一家懷疑此舉與拆遷條件未談妥有關。“我們沒證據說是別人逼遷,但是有苦自己知。”經過與有關部門溝通,目前這些垃圾桶仍然堆放在他們家旁,不過添置了蓋子。
8、專家說法
A、湯國華(広州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拆遷有違《保護條例》 缺失“文保委”監管
湯教授說,拆遷在新河浦保護區的核心區域,該區域的任何建築工程都在文物保護的監控範圍內,需經過文化局、建設局的審批。改造要按照去年7月1日國務院實施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中的規定執行,新的建築要離文物本體有30-50米的距離,並且要控制新建築高度,而且對新建築的形態、體量和風格都有嚴格規定。
“之所以很多不該拆的老建築拆掉了,是因爲沒有‘文物保護委員會’的監督管理。”湯教授說,之前広州有“文物保護委員會”,不過前幾年該委員會被撤消,工作就都歸市文化局管,而文化局和“文保委”職能不同。
“文化局是對少量、分散的文物進行保護,像‘三大會址’,但‘文保委’是對歷史街區風格、格局的保護,像‘三大會址’的周邊區域。”湯教授說,正是因爲沒有“文保委”的存在,才令到《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難以落實。
B、彭澎(広州市社科院研究員): 內部功能可改造 區域風貌需保持
“広州現在可以建樓的地方那麽多,爲什麽非要選擇新河浦呢?”彭澎博士說,過去在保護區建新房子是因爲保護意識薄弱,現在觀念應該更新懂得保護了。“美國的歷史很短,老房子卻保存得很好。1個只有5萬人的小鎮,可能有200多棟上百年的房子。”彭博士說,應該學習美國的改造模式,對老建築外牆進行保留翻新,內部可以重新改造得更現代化,更具功能性。
“重建的水泥樓房肯定跟周圍環境與整體景觀不符。”彭博士說,新河浦改造可以借鑒新天地的做法,像上海在“一大會址”旁對老建築進行的外牆保留與內部翻新,新河浦的東山別墅也可以內部改建成酒吧,或者是私人重新裝修成住宅、寫字樓,比拆掉重建強。
彭博士說,“西關小姐”“東山大少”和“西關大屋”“東山別墅”的歷史是分不開的,如果把老建築都拆掉了,那麽,“歷史只存在於紙張上,物理空間裏的聯繫就沒有了”。(つづく)
Source来源:http://gcontent.nddaily.com/1/6e/16e6a3326dd7d868/Blog/bfb/8e23a2.html, http://epaper.nddaily.com/G/html/2009-08/21/node_279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