蔵書目録

明治・大正・昭和:音楽、演劇、舞踊、軍事、医学、教習、中共、文化大革命、目録:蓄音器、風琴、煙火、音譜、絵葉書

『銜恤録』  馬伯援 (1925.10)

2020年01月08日 | 清国・民国留日学生 2 著作、出版物、劇

 
 
 表紙には、『銜恤録』とある。内表紙の題辞には、「范皕誨題」とある。線装本、26.2センチ。

 〔図版・写真〕

       
 
 ・馬氏世系表 
 ・先父東周公之遺像   伯援〔馬伯援
 ・先父與契友郭正青先生 伯援
 ・家慈脱難到滬後小影  伯援
 ・家慈與四姊号影    伯援
 ・〔日本基督教青年会職員協議会各員からの手紙〕
 ・上海東亜同文書院基督教青年会来函

  序            范皕誨
  自序           伯援

 銜恤録胡為乎作。日作於誌父母之恩徳。朋友之厚誼。兒女之深情也。今日吾国学者。従事估計舊道徳価値。未嘗不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工作。惟浅識者流。往往借新思潮美名。善於文過。明明対於撫育恩徳。不思酬報。則曰家族制度不良。非変為西式不可。明明爾欺我詐。互相傾軋。則曰生於競争激烈之時。不得不爾。明明不父不子。失却慈孝。則曰自由平等之精神。当自家庭革命始。噫。吾先聖先賢之流風余沢。至斯不斬者。亦云幸矣。伯援束髪受書。素慕忠孝節義之人。壮学於日美両国。益知気節之士。方可為愛国先鋒。民国成立。忠君固講不通。但忠於国。忠於職。忠於主義。乃成功者必具之性質。時代不同。愚孝固説不通。但事以礼。葬以礼。記念其為人。乃人子応尽之天職。若然。忠孝二字。未可厚非者也。輒言廃棄。烏乎可哉。平日常持此意。今則家遭変故。父死非命。而母氏被擄。就運命言。可謂不幸之至。然各方朋友親族。所表示於吾者。有一種自然流露之情誼。有如春泉之泌沸。不可遏止。則更使吾感人類最真最善最美之同情。故不揣冒昧。特将斯事之経過。録為是書。既以抒我終天之哀痛。亦以記念愛我者之徳惠。永矢不忘。更欲公之於世。使知人心大可恃。当此思想混雑時。而吾国舊道徳之留貽。固猶未嘗一日息也。伯援序。

  湖北棗陽鹿頭鎮氏族譜略 伯援

   馬氏為伯益後裔。得姓於戦国時代之服君。至両漢以下而益顕。惜散居各省。莫可攷察。莫可攷察。乃有心者之憾事。棗邑北郷。距湖陽不遠。雲臺功臣捕虜将軍揚虚侯生於其間。迄今猶為巨族。談郷譜者。往往以吾族亦其遠支。其実吾家於初由山西洪洞県大槐樹下。遷至陽。始祖卜居於鹿頭鎭附近之馬家荘。称巨室焉。
   〔以下省略〕 
 
  馬東周傳         郭正青  
  
  永憶文          伯援 〔下は、その一部〕

  嗚呼、吾父今已去我而長逝矣。父名大榮。號周。学名正乾。生於同治四年冬月二十八日酉時。少年喪怙。祖母氏愛如掌上珍。読書聡明。因非世家。年二十猶未十分升堂入室。結婚後。聘家母堂兄楊海峯為師。未半年。学業大進。時曾祖呈材公年高不喜理家事。三叔祖徳隆公四叔祖徳惠公。皆與吾父年相若。統治無人。因而分居。求学良縁。於是乎得而復失。
  吾郷陋俗。富者之門。必養武士若干名。平時趨使。半類雇工。有事用為護衛。争覇郷里。先父年幼。既独立門戸。又不能打破習俗。棄文習武。見不平則與人争。與人訟。有用光陰。消磨於此間者。不知凡幾。
  天下事利害相因。先父棄文習武。争雄郷里。固屬人生之大不幸。但早入社会。早看破社会組織不良。急流勇退。閉門思過。則又先父之天分過人處。光緒廿一年。伯援已長。吾母恐失学。再商先父。聘郭灃翁教吾兄弟姉妹読書。先父與為莫逆。且為表兄弟。於学屋南端。設案几焉。日則経営家務。預備子女教育経費。夜則談地方典故。教吾輩培植心田。伯援読書家中。前後十年。雖於学問無大進益。毎憶先父之言。則覚因果報応。歴歴目前。不敢為悪之心理。皆当時陶冶之功。教育作用。豈僅文字科学已乎。
  光緒甲辰伯援就学卾垣。翌年留学日京先父為籌畫経費。当去祖産十分之三。不稍吝惜。其慷慨可知。戊申秋。胞弟季援。憤国家多難。投筆従戎。先父以彼身体強壮。胆略並全。心嘉許之。乙酉春返梓募新兵。郷老多祝其為国宣労。前途遠大。後率所部過襄河。於急流處。見一兵墜水。勇於営救。戎装深入。致遭不測。先父思之痛。適畢業於早稲田大学。連電促帰。
  是秋返国。従事教育。有駐軍借稽査私鹽名。欺圧郷愚。憤而邀集地方紳商。羣起抗衡。先父戒之曰。「当今官吏。那有包拯。我半生打抱不平。結果無善可述。今又臨到你頭上矣。」乃促再渡日本服務青年会。
  辛亥鼎革。濫芋政界。壬子夏返里。対於地方。擬事整頓。先父反対曰。「革命未革心。今後益難収拾。不僅地方事不可為。恐革命政府。亦難持久。汝乗此時機。速赴国求学。倘能自立。予願足矣。身外之富貴功名。吾視之如浮雲也久矣。」並将為官之委任状。及他一切文件。秘而焚之。二次革命失敗。雖親加戦闘。家中未受絲毫累者。先父之先見使然也。
 
  十四年元月十日晩。得滬電。言豫匪陥鹿頭。吾父被殺。母被擄。堂弟仲援。正謀囘贖云云。時在夜間。疑信参半。卒以電報已至想属事実。乃分電豫省当局。及張垣馮君。請其設法。一方面料理会務。準備帰国。旋於十九日抵滬盧斉再戦。電信不通。家中真相。無従調査。所有消息。仍不過一簡単電報。焦急萬分。莫可如何不得巳於旧暦除夕返鄂。知我父於臘月十四日卯時。豫匪陥鎮。抱病在牀。於吾家屋被焚時。死於非命。享年六十有一。嗚呼惨矣。痛何如之。 
   
  救贖難母日記       伯援 〔下は、その一部〕

  民国十四年一月十日晩。上海来電云。(Your Home Town Attacted Father killed Mother Captured Brother Working on Ransom)訳為故里為匪攻陥。父死母擄。令弟従事囘贖。読後当即拍両電。一電北京馮玉祥先生云。
  北京馮玉祥先生鑒得滬転電。悉家父母於湖北棗陽地方被匪殺擄。請電援救馬伯援叩。
 (一)開封胡景翼督辨其詞曰。
 河南開封督辨釣観得転電。悉家父母於棗陽故里。被匪殺擄。請就近飭地方官設法営救。並懇鄂当道。馬伯援叩。

  三月二日。即舊暦二月初八。為予生日。忽憶難母。涙潸潸焉。乃強往玄妙観参観散悶。十一時帰。護兵朱徳輔云。昨遣赴唐河警帰。云老太太已出険。函在県長上房。予急急見県長。得信三封。分抄於下。
  (一)馬子修旅長信
  伯援仁兄大人偉鑒。本日已将伯母大人請囘到。一切平安。正擬電告。頃聞台従已到陽。特此奉。聞余容續。報耑此敬請
  勛安   宗小弟 文徳謹上 三月一日

  同日〔二十二日〕閲報。中山先生於十二日病故。予恰在唐河途中。囘憶十九年前。彼身着白衣短装。為吾人發誓於同盟会時。猶覚為期不遠。忽而推翻満清。全国敬之如神明。忽而二次失敗。国人畏之如蛇蝎。今則蓋棺論定。羣呼之曰国父。蓋先生之主義及人格有以致之。願今後奮勉。志先生之志耳。他則非吾所知。
  二十三。四。以後。棗陽議為先生開追悼会。常有人来問中山先生言行。予就其所知。為之詳述。聞者皆嘆曰。死後方知先生。

  (六)友中之慰安会
  五月三十日。細川護立侯爵。出淵勝次次官。児玉謙次江口定條白岩龍平等五人発起。開慰安会於東京丸ノ内工業倶楽部。到有日本名流三十余人。出淵次官。於席前述及伯援為人。並其他尽力於邦交處。細川侯則挙杯誌祝。殿以伯援答謝及報告。並頼友人山井。訳為日語。前後両小時。主賓尽歓而散。
  日本東京基督教女青年会。基督教国際連盟。皆有同様之慰安会。如此同情。令人不能漠然釋者。蓋有以也。
  (七)上海東亜同文書院基督教青年会来函
 (英文見攝影不另録)

   附録
   (一)対於胡督之報告
   (二)吾所記憶胡公言行録 〔下は、その一部〕

 〔写真〕

    

 ・胡公笠僧 〔胡笠僧:胡景翼〕遺像
 ・胡公笠僧遺墨
 ・胡公笠僧遺像

  二月二十三日。伯援。往督署辞行。兼代日本友人索所書之字。題款時。彼忽問曰。日本這般人。亦以吾為土匪乎。予曰然。彼又曰。兄再渡日本。説我是日本留学生。予笑応之。
  四月十日。臨終時。聞師子敬相告白。気絶之前。忽起状向外走。其弟及馬弁数人。恐其身動瘡痛。争力制之。彼則大呼曰。気碎了英雄肝胆。而長逝矣。
  此其言之在吾耳者。至其行之足為吾人衿式者。第一曰倹徳。
   民国十一年四月十七日。過荘裏鎭。伯援親至其家。公為官余十余年。其父母親操作。子女粗衣悪食。與我輩無異。可佩甚焉。
  二曰利羣。
   公対於部下。非常愛護。於富平辦学校一。戦没之士卒遺孤。皆収納之。教焉養焉。不取費用。
   又営公葬場。記其戦没之年月日。及事由。以勵後人。類日本靖国神社。而規模較小焉。
  三日熱心教育。
   公駐軍三原。拮据萬分。部下之兵。毎日給制錢二百文為生活費。官為制錢四百五十文。以大洋計算。毎官毎月得餉銀約六元。対於教育経費。必如数照付。於河南任中。一筆撥教育経費貮百萬元。並使之徴収独立。事実具在。莫可掩者。
  四日提倡公益。
   公於河南任中。無日不在争戦期中。乃提倡龍亭公園。以利羣衆。又捐助開封基督教青年会建築地基。造福青年。乃其最顕著之事功。
  五曰調和党見。
   民国成立。民党分離。互相攻撃。互相嶊残。両敗具傷。舊官僚得利矣。公坐鎭州。不僅敦聘国民党員。且能信任政学系。両派在。行動一致。乃公調和之力。語曰有容乃大。可為公詠也。
  六曰志向遠大。
   十三年冬。攻破天津時。同人等開会歓迎之。公演説曰。吾人雖戦勝。惜為対同胞。非対外国。其言雖簡。其意無窮。
  就上所述。公為人。可以想見矣。惜天不假以壽。致民国遭此損失。痛莫大焉。伯援誌此。豈僅報私恩乎。蓋欲吾国武人。咸志公之志。勿徒自殺而殺吾数千年之国家民族耳。



コメントを投稿

ブログ作成者から承認されるまでコメントは反映されませ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