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川市石炭・歴史博物館のブログ

〒825-0002 福岡県田川市大字伊田2734番地1
TEL/FAX 0947-44-5745

石炭記念公園のサルスベリ(百日紅)

2021年08月04日 | 中文(繁體字)


台灣的朋友是否認識這樹?它的日文名字是"百日紅",我們稱它"紫薇"。
亭亭玉立在田川市石炭記念公園的廣場上。

 


花如其名,開的長久、絢麗,大紅大綠卻不張揚,熱烈中守住一種沈靜。

 


可是日本人喜歡稱之為"猿滑(sarusuberi)",形容樹幹光滑,連善於攀縁的猴子也脚下打滑爬不上去。
真的麼?

 


紫薇面對著煤礦的豎坑井架。這裡從前是三井田川礦業所。樹,大概是閉礦之後整備成為公園時種植的。
煤礦工人的勞動地獄般辛苦,大概難有浪漫情懷。
三井煤礦與台灣基隆煤礦有千絲萬縷的関連。紫薇是基隆市市花。
雲漢迢迢,這裡的"百日紅"與基隆的"紫薇",會感應到彼此的呼吸麼?草木是有靈性的。


煤礦記錄畫,是甚麼內容? 其一

2017年01月30日 | 中文(繁體字)

大家好!

如前一期網誌所約定的,我們將從這一期的網誌開始,向您介紹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的記憶(世界記憶遺產)』登錄的山本作兵衛氏的煤礦記錄畫的具體內容。

被記載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記憶登錄簿的589幅煤礦記錄畫中,有水墨畫306幅以及水彩畫279幅,合計585幅,是由當博物館收藏的。

以66歲的年齡正式開始繪畫創作的作兵衛氏,於初期的1958年至1963年前後,製作的煤礦記錄畫,全部都是水墨畫,畫在兒童練習時使用的約21x30cm的素描本上。

之後,受到當時田川市圖書館館長,已故永末十四雄氏的委託並提供題材,自1964年至1967年前後創作的煤礦記錄畫,皆為水彩畫,使用正規繪畫工具,畫在38x54cm(一部分約為25x35cm)的繪畫用紙(肯特紙)上。

1984年,至92歲高齡辭世為止,作兵衛氏創作的水彩煤礦記錄畫,達1000幅以上。其中的大多數由個人及諸團體捐贈,被保存或者展示。

現存的記錄畫,除一小部分之外,大部分都是將水墨畫的畫題以水彩畫的形式再現。

關於當博物館所收藏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的記憶(世界記憶遺產)」登錄的煤礦記錄畫之特徵,可以舉出:

1)水彩畫與其原型的水墨畫總括收藏。
2)屬於1000幅以上水彩畫之中的初期作品群,並且,幾乎包括了記錄畫的所有畫題。

等等。



這些記錄畫,被從『築豐炭田(煤田)的記錄』和『美術的觀點』兩方面的視點進行研究。

日本語訳はコチラから


山本作兵衛收藏品的意義

2016年11月07日 | 中文(繁體字)

大家好!

在上個月的網誌裡,我們把作為「通過實際有過煤礦內勞動經驗的礦工的視角,而產生的具體詳實之記錄」的山本作兵衛收藏品的貴重性,向大家作了說明。今天,我們在此基礎上,與各位一起來探索其感人魅力。

在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的記憶(世界記憶遺產)的因特網上,介紹「山本作兵衛收藏品」如下。



「山本作兵衛收藏品,是印證了從明治時代後期的築豐煤炭業以及到產業革命持續發展的20世紀初葉的日本發展狀況之個人記錄。該當收藏品,由朴素的繪畫加上書寫說明構成,如文字所述,是根據在煤礦的最前線勞作的一位男性礦工之實際體驗而記述、描寫的記錄。記述有關當時的日本之文書,幾乎都是出於政府或者企業等的公式文書,由一名勞動者作成的個人記錄因而非常貴重。在作兵衛的繪畫中,具有在公式性記錄中體會不到的當時的生動氣息和臨場感。該當收藏品,是基於在世界範圍的、在具有高度歷史重要性時代實際生活的一個普通人之視點的真正意義上的記錄。」

「山本作兵衛收藏品」,同去年7月被UNESCO登錄為『明治日本的產業革命遺產 製鐵、製鋼、造船、煤炭產業』所象徵的一樣,把在世界範圍內意義深遠的『日本的產業革命』以及近代化的急速發展中,作為其最重要支柱的煤炭供給地—築豐煤田的大致歷史進程,以一個活生生的普通煤礦勞動者的視點,予以記錄。這是該收藏品的重大意義所在。

另外, 「山本作兵衛收藏品」,與UNESCO「世界的記憶一般指針」的基準相吻合。即「是對於人類社會之思索、發現、業績的表征物」。因此,受到高度評價。

尤其是,在作為個人記錄的同時,也可以看作是與煤礦相關聯的、支撐了日本近代化的眾多無名英雄的、世界共通的「集團共有之記憶」。

與同樣被世界記憶遺產登錄的「安妮日記」,不是一個少女的個人日記,它是被迫害的人們所共有的「(collective memory)/集團的記憶」之相同的意義,也可以從「山本作兵衛收藏品」中看出。

下個月,我們將就「山本作兵衛收藏品」的記載內容,深入探討。

日本語訳はコチラ


山本作兵衛收藏品的貴重性

2016年09月22日 | 中文(繁體字)

大家好!

按照上個月的約定,我們在這個月的網誌中,向您介紹『山本作兵衛收藏品』的「價值」和「魅力」。

山本作兵衛收藏品』,共含有煤礦記錄畫589幅以及日記、雜記張、其他的原稿和紀念品,由合計697件資料構成。其收藏品魅力的核心,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首先蘊藏在由水墨畫和水彩畫構成的『炭坑記錄畫』之中。

本記錄畫的題材,是以山本作兵衛氏(日本明治25年-昭和59年,1892年-1984年)親身經歷過的、自明治32年至大正時代中期(作兵衛氏7歲-青年時代),中小煤礦的礦工們用手镐挖煤炭的詳細情景,以及當時的煤礦勞動者的生活內容為中心的。

以記錄昭和時期實行機械化後的煤礦情形為題材的記錄畫,非常少。借用作兵衛氏的話來說,就是「(那個時代)有照片(所以不需要繪畫)」。

的確,在自日本明治時代至大正時代的煤礦記錄史料中,特別是對於礦坑內的記載,幾乎沒有照片。

即使是在世界上最早發起產業革命的英國,盡管有不少關於煤礦的外觀或者在礦坑外的煤礦勞動者拍攝的照片,但是關於煤礦坑內的情景,也只有幾例畫家的繪畫作品。

這是為甚麼呢?因為要在黑暗的礦坑內攝影,閃光燈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當時,使用的是燃燒含有粉末氧化鎂閃光粉的鎂光燈,在礦坑內恐怕可能引起瓦斯和粉塵爆炸。後來雖然出現了電池式閃光燈,但是,那是個照相機尚無防塵盒的時代,因為煤炭粉塵的汙染而不能使用的情況常有發生。

更重要的理由是,像山本作兵衛收藏品這樣的「通過實際有過煤礦內勞動經驗的礦工的視角,而產生的具體詳實之記錄」,至今尚無他例。這在世界範圍內,也是極其貴重的瑰寶。

山本作兵衛收藏品』的貴重之處,正在於,可以讓我們透過作品看到支撐了日本的產業革命,在近代史上如文字所寫,成為燃料的煤炭挖掘現場,在那個時代的真實的形象。

下次,將向您介紹『山本作兵衛收藏品』的「特徵」和「魅力」。

日本語訳はコチラ


世界記憶遺產 山本作兵衛收藏品(繁體字)

2016年08月22日 | 中文(繁體字)

山本作兵衛收藏品」,指的是一位終生在煤礦勞作的普通煤礦工人山本作兵衛氏畱下的有關日本福岡縣築豐地區自明治30年代(1890年前後)至昭和20年代(1940年前後)的煤礦風貌的記錄。由『炭坑記錄畫』、『日記』、『雜記帳及原稿等』合計共697件資料構成。

當博物館收藏了其中的『炭坑記錄畫585幅』、『日計6冊』、『雜記帳及原稿等36部』的合計627件資料;其餘的70件資料,保存於福岡縣立大學。

一名默默無聞的煤礦勞動者所畱下的作品,為甚麼竟然被聯合國教科紋組織所登錄呢 

去年(2015年)7月5日,作為聯合國教科紋組織世界文化遺產而被登錄的『明治日本的產業革命遺產  製鐵.製鋼.造船.石炭產業』,跨越8個地區有23件構成遺產。當初,田川市也把『舊三井田川礦業所伊田豎坑櫓(豎井井架)』『同第一.第二煙囪(二支煙囪)』2件,作為築豐煤田的代表,以構成遺產的名義進行了申請。

本來「豎坑櫓(豎井井架)」配套【捲揚機】,「二支煙囪」配套【鍋爐房】。可是, 【捲揚機】和【鍋爐房】,原來設置於地面的設施,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因為沒有實物便無法說明其建築物之機能,以此為理由,很遺憾, 『舊三井田川礦業所伊田豎坑櫓(豎井井架)』和『同第一.第二煙囪(二支煙囪)』,在世界遺產的申請中被淘汰了。

但是與此同時,在調查過程中,訪問田川市的海外專門家,對於山本作兵衛氏的炭坑記錄畫,寄予了高度的關心。

在訪問田川市的來自澳大利亞的Michael.Pearson博士的幫助下,進行了記錄文書等的世界遺產,也就是,世界記憶遺產的申請。最後,田川市和福岡縣立大學聯名,向聯合國教科紋組織提出山本作兵衛氏收藏品的登錄申請書。
2011年5月25日,該收藏品作為日本最初的世界記憶遺產,被登錄。

「山本作兵衛收藏品」,就以這樣意想不到的形式,獲得了被介紹給全世界的機會。

下一章,希望能夠向各位介紹「山本作兵衛收藏品」的價值及其魅力!

日本語訳はコチラから


想必,月亮神也被煙嗆著了吧!

2016年07月25日 | 中文(繁體字)

大家好

在當博物館的煤炭紀念公園,聳立著作為近代化遺產,與前一段時間介紹過的豎坑櫓(豎井井架)一樣,成為田川市象徵的二支煙囪。

隨著三井田川礦業所伊田豎井的建設,於1908年完成的這二支煙囪,高度為45.45m,上部直徑為3.1m,下部為5.8m,在現存的明治時期的煙囪中是最大級別的。使用耐火磚231,000塊,據說,其中的181,000塊磚,是德意志產品。

位於東側,根基部份沒有突出磚壘砌的「第一煙囪」,其下半部的磚採用了佛蘭德斯式壘砌方法,在中途變換為英吉利式。

位於西側的、根基部份有突出磚壘砌的「第二煙囪」,其磚的壘砌方式全部採用英吉利式。

  

佛蘭德斯式,是流行於明治中期的壘砌法。具體表現為,在同一層中,磚的長短邊交互朝外壘砌;

英吉利式,磚是一層長邊朝外,一層短邊朝外,交互向上壘砌。

據說,英吉利式壘砌法強度大,該方法在明治後期,成為主流方法。

可見,在二支煙囪的建設期間,磚的壘砌流行趨勢發生了變化。

現在已經看不見了。原來,在煙囪所在位置的下方,有設置了12臺大型鍋爐的鍋爐房。

利用仿彿由蒸汽機車裝載而成的鍋爐,通過燃燒煤炭使水沸騰,從而產生大量的蒸汽,並把這些蒸汽送往驅動豎井昇降機上下的捲揚機和附屬設備的動力用蒸汽引擎中。

也就是說,煙囪是為了煤炭燃燒時排煙而建造的。

誕生於煤礦選煤場的「炭坑節(礦坑歌謠)」,其中有歌詞「煙囪高聳入雲,想必月亮神也被嗆著了吧」。

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感覺這煙囪真是迄今為止從未見過的龐然大物。

在築豐煤田的最繁榮時期,盡管規模不同,但是在各礦坑都有煙囪,成為當地的象徵。

在礦工中間流行的「gotton節(礦山歌謠的一種)」中,有「如果去看到紅色煙囪之處,就能隨心所欲地猛吃米飯。」的歌詞,其含意是「如果能去聳立著紅色煙囪的礦坑,我就可以掙到能夠酒足飯飽的錢了。」

煤礦的動力逐漸被電氣所取代,伊田礦井的捲揚機也於1952 年實行了電氣化。但是,在那之後,鍋爐仍然被用於醫院以及煤礦住宅的熱水供應。當時,只有一支煙囪還在冒煙。1964年,隨著礦山的閉鎖,煙囪終於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田川上空的月亮神,好不容易從煙霧繚繞中解放了。

如此高大的磚砌煙囪,由於老朽化逐漸被解體,在全世界範圍內也不多見了。越來越成為被珍惜貴終之物。

真誠地邀請您來田川觀光游覽,瞻仰這珍貴的大煙囪。


日本語訳はコチラから


甚麼是竪坑櫓? (中国語 繁體字)

2016年06月16日 | 中文(繁體字)

各位好!

今天,向您介紹圖片上的設備



當博物館的聳立於田川石炭記念公園(田川煤炭記念公園)、明治時期鋼鐵製高大挺拔的「豎坑櫓(豎井井架)」,作為田川市的象徵,以及古老且美好之時代的築豐煤田的代表建造設備,受到人們的喜愛。

可是, 「豎坑櫓(豎井井架)」,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呢?

「豎坑(豎井)」,是垂直挖掘的坑道,是為了採掘地下深處的煤炭而開鑿的。「櫓(井架)」,是置於豎井上部的支架型鋼鐵設備。

豎井垂直於地面,因而需要使用被叫做「ke-ji」的昇降機來向地面運送煤炭,載乘人員上下。
支撐「ke-ji」昇降動作的,就是豎井井架。

現存的豎井井架,作為三井田川礦業所伊田坑的第一豎井的井架,於1909年竣工。

井架本身的高度,到最頂部為28.4m。設備樣式是英吉利風格的後支撐架,再另外設置捲揚機械。

因為使用鋼纜懸吊「ke-ji」使之上下移動的捲揚機室,位於井架的西側,所以於鋼纜的牽引方向延伸了增加強度的後支撐架。

該豎井井架,由三井礦業所向英國的ALEXANDER FINDLEY & Co Ltd. 公司預訂製造。被認為是ALEXANDER FINDLEY & Co Ltd. 公司下屬承包商的鋼鐵製品廠商GLENGARNOCK STEEL和LANARKSHIRE STEEL CO. LD. SCOTLAND,其刻印「GLASGOW STEEL」,即使現在,也能夠在井架的很多地方看到。

在日本國內,於1901年,以築豐的煤炭利用為目的, 備齊了德意志式「高爐」的製鐵所也在八幡開爐運轉。理所當然地,井架應該使用國產鋼鐵。可是,開爐當初,八幡製鐵所的鋼鐵生產尚未走上軌道,因而,決策者認為從先進國家的英吉利進口鋼材,在工期等方面,是最佳選擇。

於豎井井架的垂直下方,挖掘了直徑大約5.5m,深度大約314m的豎井,從井底走出昇降機的位置,一直到採掘煤炭現場,有連接不斷的坑道延伸著。
豎井井架大展身手的當時,鐵製的二層式昇降機一刻不停地忙碌於豎井內,把煤炭從井下運上來。

當時,因為被讚頌為日本三大豎井之一的伊田豎井的完成,日本最大的煤炭產地築豐煤田的中心地之一―田川,於是出現了歐美風格的煤礦設備。


日本語訳はコチラか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