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按照上個月的約定,我們在這個月的網誌中,向您介紹『山本作兵衛收藏品』的「價值」和「魅力」。
『山本作兵衛收藏品』,共含有煤礦記錄畫589幅以及日記、雜記張、其他的原稿和紀念品,由合計697件資料構成。其收藏品魅力的核心,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首先蘊藏在由水墨畫和水彩畫構成的『炭坑記錄畫』之中。
本記錄畫的題材,是以山本作兵衛氏(日本明治25年-昭和59年,1892年-1984年)親身經歷過的、自明治32年至大正時代中期(作兵衛氏7歲-青年時代),中小煤礦的礦工們用手镐挖煤炭的詳細情景,以及當時的煤礦勞動者的生活內容為中心的。
以記錄昭和時期實行機械化後的煤礦情形為題材的記錄畫,非常少。借用作兵衛氏的話來說,就是「(那個時代)有照片(所以不需要繪畫)」。
的確,在自日本明治時代至大正時代的煤礦記錄史料中,特別是對於礦坑內的記載,幾乎沒有照片。
即使是在世界上最早發起產業革命的英國,盡管有不少關於煤礦的外觀或者在礦坑外的煤礦勞動者拍攝的照片,但是關於煤礦坑內的情景,也只有幾例畫家的繪畫作品。
這是為甚麼呢?因為要在黑暗的礦坑內攝影,閃光燈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當時,使用的是燃燒含有粉末氧化鎂閃光粉的鎂光燈,在礦坑內恐怕可能引起瓦斯和粉塵爆炸。後來雖然出現了電池式閃光燈,但是,那是個照相機尚無防塵盒的時代,因為煤炭粉塵的汙染而不能使用的情況常有發生。
更重要的理由是,像山本作兵衛收藏品這樣的「通過實際有過煤礦內勞動經驗的礦工的視角,而產生的具體詳實之記錄」,至今尚無他例。這在世界範圍內,也是極其貴重的瑰寶。
『山本作兵衛收藏品』的貴重之處,正在於,可以讓我們透過作品看到支撐了日本的產業革命,在近代史上如文字所寫,成為燃料的煤炭挖掘現場,在那個時代的真實的形象。
下次,將向您介紹『山本作兵衛收藏品』的「特徵」和「魅力」。
日本語訳はコチ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