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在當博物館的煤炭紀念公園,聳立著作為近代化遺產,與前一段時間介紹過的豎坑櫓(豎井井架)一樣,成為田川市象徵的二支煙囪。
隨著三井田川礦業所伊田豎井的建設,於1908年完成的這二支煙囪,高度為45.45m,上部直徑為3.1m,下部為5.8m,在現存的明治時期的煙囪中是最大級別的。使用耐火磚231,000塊,據說,其中的181,000塊磚,是德意志產品。
位於東側,根基部份沒有突出磚壘砌的「第一煙囪」,其下半部的磚採用了佛蘭德斯式壘砌方法,在中途變換為英吉利式。
位於西側的、根基部份有突出磚壘砌的「第二煙囪」,其磚的壘砌方式全部採用英吉利式。
佛蘭德斯式,是流行於明治中期的壘砌法。具體表現為,在同一層中,磚的長短邊交互朝外壘砌;
英吉利式,磚是一層長邊朝外,一層短邊朝外,交互向上壘砌。
據說,英吉利式壘砌法強度大,該方法在明治後期,成為主流方法。
可見,在二支煙囪的建設期間,磚的壘砌流行趨勢發生了變化。
現在已經看不見了。原來,在煙囪所在位置的下方,有設置了12臺大型鍋爐的鍋爐房。
利用仿彿由蒸汽機車裝載而成的鍋爐,通過燃燒煤炭使水沸騰,從而產生大量的蒸汽,並把這些蒸汽送往驅動豎井昇降機上下的捲揚機和附屬設備的動力用蒸汽引擎中。
也就是說,煙囪是為了煤炭燃燒時排煙而建造的。
誕生於煤礦選煤場的「炭坑節(礦坑歌謠)」,其中有歌詞「煙囪高聳入雲,想必月亮神也被嗆著了吧」。
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感覺這煙囪真是迄今為止從未見過的龐然大物。
在築豐煤田的最繁榮時期,盡管規模不同,但是在各礦坑都有煙囪,成為當地的象徵。
在礦工中間流行的「gotton節(礦山歌謠的一種)」中,有「如果去看到紅色煙囪之處,就能隨心所欲地猛吃米飯。」的歌詞,其含意是「如果能去聳立著紅色煙囪的礦坑,我就可以掙到能夠酒足飯飽的錢了。」
煤礦的動力逐漸被電氣所取代,伊田礦井的捲揚機也於1952 年實行了電氣化。但是,在那之後,鍋爐仍然被用於醫院以及煤礦住宅的熱水供應。當時,只有一支煙囪還在冒煙。1964年,隨著礦山的閉鎖,煙囪終於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田川上空的月亮神,好不容易從煙霧繚繞中解放了。
如此高大的磚砌煙囪,由於老朽化逐漸被解體,在全世界範圍內也不多見了。越來越成為被珍惜貴終之物。
真誠地邀請您來田川觀光游覽,瞻仰這珍貴的大煙囪。
日本語訳はコチラか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