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來自昨日產經新聞櫻井芳子的專欄。
這篇文章也證明了她是國寶,是最澄定義的至高無上的國寶。
除了標題和下面* 的文字外,文字中的重點是我的。
日中關係是互惠互利的。
素有“戰狼外交官”之稱的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今年1月初被免職。
同月29日,中國大使館悄然宣布恢復對日本公民簽發中國普通簽證。
暫停向日本公民發放簽證是對日本對中國遊客採取更嚴格措施的反制措施,包括引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檢測。
今年 2 月,中國宣布將開始討論取消對澳大利亞葡萄酒和大麥的進口限制。
1 月份,澳大利亞煤炭的進口也恢復了。
中國禁止進口澳大利亞葡萄酒和煤炭,是對澳大利亞堅持調查新冠病毒爆發地點的報復。
1月17日,在世界經濟論壇(wEF)年會(達沃斯)上,瑞士智庫副總理劉鶴大力支持自由經濟,他說:“中國永遠不會回到計劃經濟。
一系列跡象讓國際社會認為,中國已經從“戰狼外交”轉向“微笑外交”。
真的是這樣嗎?
中國開始改善與其他國家關係的主要原因不是他們反思中共價值觀的偏差,而是因為別無選擇的經濟。
劉說,2022年經濟將增長3%,但只有一些專家相信這一點,一些分析認為增長率將是負數。
一些統計數據顯示青年失業率為 17%,但也有人認為是 30-40%。
中國的總人口去年開始下降,而勞動年齡人口十年前就開始下降。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美國的可能性已經被排除,中共的存在理由從一開始就受到質疑。
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俄羅斯支持、非典型軍事擴張和侵犯人權的印像極差。
(皮尤研究中心,2022 年 6 月)。
哪個國家或公司願意遵循通過培育世界級製造業並使其他國家依賴中國主導的供應鏈來創建中國世界的戰略?
迴避中國的不僅僅是外資。
中國公民的資本也大量外流。
2022年4月以來,中國外匯儲備較上年同期減少1000億美元(約合13萬億日元)。
經濟衰退也有可能破壞習近平主席的宏偉計劃。
政府本應撥款高達 1 萬億元人民幣(約合 19 萬億日元)的補貼,以建立以中國為主導的半導體供應網絡,而不依賴日本、美國和歐洲。 儘管如此,據報導,由於缺乏財政資源,政府決定暫停該項目。
中國的笑臉是吸引日本、美國和歐洲投資的臨時魅力。
難怪中國征服台灣的野心,侵略尖閣諸島(沖繩縣石垣市)和盲目擴軍的政策始終如一。
其實,從去年11月的美中首腦會談中,就可以看出中方的真實意圖。
11 月 14 日,時任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美中峰會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會談持續了三個多小時(通過同聲傳譯),“兩國同意共同製定指導原則。
正如新聞發布會上所讀,指導原則是“美國和中國對歷史、整個世界和人類承擔責任,他們堅持正確的道路,不走錯誤的方向,不放慢腳步,減少 衝突,並採取正確的方式。
這不是中國向美國奧巴馬政府提出的“新型大國關係”的翻版嗎?
中國的戰略是先與美國共治世界,然後再超越美國。
除此之外,還有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全球發展計劃”和“全球安全觀”也包含在這個戰略中,讓世界染上中國霸權。
*“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發展願景”、“全球安全倡議”與克勞斯·施瓦布的達沃斯論壇*不謀而合,絕非巧合。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 1 月 1 日在達沃斯會議上表示,他將會提振私營部門,但在習近平的領導下,國有企業獲得了更多的權力。
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EC)公司阿里巴巴集團的創始人馬雲放棄了對經營支付寶電子支付服務的螞蟻集團的控制,在日本和其他國家平靜地生活。
中國人說的話並不總是符合實際。
然而,在中國 14 億人中,肯定有很多人不同意習近平不同尋常的控制欲。
必須有很多中國人相信一個遵守國際法、維護人權和人道、尊重每個民族獨特性的正派國家形象。
然而,他們現在呼吸沉重。
這就是為什麼日本應該發聲。
日本不應躲在美國的影子後面,而應明確其存在和理念,並與中國共產黨進行價值戰。
中國越是算計自己的利益,就越是放不下日本。
即使中國不同意,日本也不必動搖。
最好的戰斗方式是堅持我們的原則。
我們應該對中國說的是,第一,我們國家不會接受中國的荒謬。
第二,所有雙邊關係都應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
當前的日中關係充滿了荒謬,讓中國的主張單方面佔上風。
例如,中國人接二連三地收購日本土地,但日本人在中國卻買不到一塊土地。
賣地給中國,就是賣國給中國。
政府需要認真對待這一點並建立互惠關係。
然後是“間諜案”。
每當日中之間出現問題時,中國就以間諜罪的名義拘押無辜的日本人,並將他們送進監獄。
相反,中國學生(儘管不是全部)在日本政府資助的研究生院學習,並通過間諜活動竊取知識產權。
許多中國間諜在日本幕後活動。
日本沒有保護在中國被非法拘禁的日本人的法律,也沒有禁止間諜在日本幕後活動的法律。
我們需要製定法律來採取像其他民主國家那樣的強有力措施。
其他領域的不公平現實是不可原諒的。
通過互惠建立公平的關係至關重要。
當中國推動美國建立共同的指導原則時,日本必須向美中兩國展示其哲學和民族觀。
日本不應該被中國的噱頭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