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日本的衰落不僅要歸咎於政治。
影響輿論的媒體也應為此負上大部分責任。
2019 年 10 月 20 日
以下是《西戎》雜誌分開版第二卷 「墮落的媒體 」和 「媒體為什麼墮落?」的獨特專題摘錄,這是一位熱衷閱讀的朋友向我推薦的,因為這本雜誌收錄了很多真正有價值的文章和訪談,標題是 「因為他們不寫真相」。文中除了標題以外的重點都是我的。
瀧田
: 你們兩位作為《產經新聞》的記者,多年來一直在報導日本國內外的情況,所以我想請你們談談媒體的現狀。
主題是 「墮落的媒體」,但您認為媒體為何會變成一個備受批評的實體?
高山
: 當你問到處於停滯和衰退狀態的日本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時,人們會說在野黨太馬虎或是自民黨變得太例行公事等話。
但把日本弄成這個樣子的不只是政治。
影響公眾輿論的媒體應為此負上大部分責任。
舉例來說,東日本大地震之後,東電的福島核電廠所造成的問題,導致核能逐漸退出日本。
當世界其他國家越來越依賴核能並興建更多核電廠時,日本卻逆潮流而動,將東電稱為最殘忍的惡棍,但這並不對。
福島事故是由美國 GE 公司建造的核電廠的缺陷造成的。
然而,媒體甚至不提GE的名字,也不報導任何事實。
即使說到輻射污染,每年1毫西弗的限制也是美國製造出來的笑話,但他們連提都不提。
他們根本無意報導真相。
齋藤
有一些媒體報導是反對東電的,但深入技術細節的卻不多。
高山
單單針對東電是不對的,報紙沒有報導應該報導的「事實」,而是以反核電廠的意識形態來報導。
判斷的標準是 「站在弱者的一方」,而在這次事件中,東電是壞人,被迫撤離的人們被描繪成弱者。
報紙認為,立即打壓任何持不同觀點的政治家或評論員是他們的使命。
齋藤
這都是報紙意識形態的問題。
這不是只存在於日本的現象。
當斯大林正處於他的權力頂峰時,崇拜他的《紐約時報》的Walter Duranty隱瞞了烏克蘭數百萬人餓死的事實,並且,讚美斯大林,甚至獲得了普利策獎。
不久前,烏克蘭人民在紐約舉行示威,要求至少撤銷普利策獎。
高山
意識形態是第一位的。
高田
你們倆作為現場記者活躍的時候,有像現在這樣的媒體批判嗎?
齊藤
有一段時間,只有产经新闻受到批评。
高山
但即使翻開舊的《产经新闻》,也會看到有文章把屠殺台灣知識份子的蔣介石讚揚成反共英雄,同時又刊登日本中國歸國者協會(Chukiren)的報導,說中國人如何被燒死在火爐裡。
有幾篇文章與朝日的 Katsuichi Honda 的文章類似。
齊藤
Seiron 於 1973 年首次出版。
那是我加入公司後的第二年。
高山
即使是 「Seiron」,也有一些我們沒有看見的東西。
報紙難免會被 「原則 」沖昏頭腦。
有些事情,我們在戰後做了,卻沒有反省。
瀧田
1982 年(昭和 57 年),出現了教科書問題。
報紙都報導說,日本文部省在教科書的篩選過程中,強行將 「侵略華北 」換成了 「挺進」。
高山
當時,渡邊正一為十月號雜誌《SHOKUN!》撰寫了一篇文章,題目為 「教科書之爭,百萬隻狗對天狂吠」,真相大白。
報紙裝作沒聽見,但 Sankei 卻改變了立場並道了歉。
接下來就是朝日新聞的毒氣報導(詳見第 35 頁)。
當時,《產經》報紙的社會事務室編輯也有許多人感到猶豫。
其中一個是:「挑戰朝日,我們會做什麼?
「那是一個我們不批評其他報紙的時代。
另一個是「我們不知道日本軍隊在做什麼」的理想主義想法。
於是,手稿被送回給石川瑞穗(Mizuho Ishikawa)。
他是新上任的,沒有這種理想主義的觀念,所以他在社會版的頭版做得很華麗,說:'這不是很有趣嗎?
齋藤
: 「Seiron "在公司一時間沒有流行起來。
然而,1967 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當時的北京局局長柴田浩被中國政府驅逐。這才是 「西鐵 」系列的真正起點。
高山
: 沒錯
齊藤
: 柴田先生回國後,在頭版寫了一系列文章,講述他如何被驅逐出境,大約寫了一百次。
這一系列文章揭露了文化大革命的真相,揭露了中國的權力鬥爭,揭露了中國共產主義的真面目。這是《西戎》的起點,它指責中國共產黨和蘇聯共產黨是令人髮指的政權。
即使是普通讀者和報紙記者,也不了解蘇聯和中國有什麼樣的政權。
這一點逐漸被更多人了解,直到最近人們才終於開始明白。
高山
花了很長的時間。
甚至在天安門事件期間,他們還辯稱 「中國穩定是好事」。
鄰國不穩定更好。
事實上,在毛澤東時代,當那邊發生大屠殺時,日本和中國的關係發展得最好。
當那邊的情況穩定下來,從尖閣群島開始,日本的政治、財政、公共秩序都受到破壞和侵犯。
鄰國的穩定是最糟糕的事情。
南韓也是一樣。
齋韶
天安門事件三年後,天皇(前天皇)訪問中國,我認為整個媒體都難辭其咎。
Sankei 反對的聲音相當大。
那時候,他們還不了解共產主義的真正可怕之處。
高山
所以,就像您寫的那樣(「西戎」,2019年4月)。「永遠不要原諒俄羅斯」。
這正是反駁那個假大使(俄羅斯駐日大使加魯丁先生)所說的話所需要的。
本文繼續